鼠药中毒常被视为“误服毒物”的偶然事件,但现实中,它更像一位“隐形杀手”——无需直接接触,通过污染食物、水源甚至粉尘,便能悄然破坏人体凝血系统,引发消化道出血、颅内出血等致命风险。更令人警惕的是,中毒症状可能延迟数日出现,极易被误诊为肝病、胃溃疡等常见疾病。
本文通过一例因剩菜污染导致的鼠药中毒病例,揭开这一“隐匿中毒”的真相:从患者离奇的凝血异常,到抽丝剥茧锁定“元凶”;从维生素K的救命机制,到家庭防鼠的实用技巧。您将了解到:为何鼠药中毒常伪装成“不明原因出血”?哪些生活习惯可能让您“被动中毒”?出现黑便、瘀斑时,如何第一时间自救?
健康无小事,防范在细节。希望通过这个案例,帮助您远离鼠药中毒的威胁,守护家人安全。
一位中年女性因“黑便3天”就诊,无肝病史,未服用抗凝药物。症状描述:突发黑便(消化道出血典型表现)、头晕乏力;实验室检查显示凝血功能严重异常(PT>120秒,APTT 89.5秒)。
输血科协助会诊意见:PT和APTT均延长,见于内外源性凝血因子同时缺乏或者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缺乏,但PT延长幅度远远大于APTT,应以外源凝血因子缺乏为主,该情况常见于严重肝病,服用华法林抗凝药过量、胆道系统疾病、长期营养摄入不足等导致维生素K缺乏或,罕见于先天性的凝血因子缺乏或鼠药中毒等。通过与患者沟通,得知家中每个屋子都放有几粒拌有老鼠药的花生,但否认接触或者误服老鼠药,难道是罕见的先天性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惹的祸?而鼠药中毒和先天凝血因子缺乏两种情况治疗方案截然不同!结合检验、超声、影像学检查,排除多个病因,最终考虑鼠药中毒可能性最大!
输血科工作人员建议进一步检测单个凝血因子活性,先从高度怀疑鼠药中毒导致影响合成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、Ⅶ、Ⅸ、Ⅹ入手。患者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、Ⅶ、Ⅸ、Ⅹ活性均极低(参考值:50-150%)分别为FactorⅡ11.2%,FactoⅦ14.1%、FactorⅨ10.8%、FactorⅩ12.8%,为排除患者出血导致的多个凝血因子缺乏,又加测Ⅴ和Ⅷ凝血因子,结果均正常,分别为80.2%和129.4%,排除出血消耗性减少。经再次沟通确认患者家中放置鼠药,常食用未妥善保存的剩饭剩菜,给老鼠污染食物机会,最终揪出消化道出血“幕后黑手”——鼠药中毒。
患者病因明确后,立即输注维生素K1促进凝血因子合成,由于患者有严重出血,予以连续两日每日输注600ml病毒灭活血浆,第六天凝血功能恢复正常,出血症状明显改善,留观几天血凝结果均正常出院。因灭鼠药在体内半衰期长,机体清处慢,一般半年甚至一年才清除,所以患者在出院后仍需长期补充维生素K1,并定期检测凝血功能。
那么如何识别鼠药中毒呢?鼠药中毒的典型症状是出血,如鼻出血、牙龈出血、黑便、皮下瘀斑等,严重者可能颅内出血或脏器出血。
输血科提醒广大群众,日常生活中鼠药与食物要分开放置,使用密封容器保存食物;剩饭剩菜及时处理,避免暴露;定期清理家中卫生死角,减少鼠类活动。家中安放鼠药的用户,鼠药中毒的出血症状可能延迟数天出现,易被忽视。预防胜于治疗,日常防护至关重要!鼠药中毒的凝血异常具有高度特征性,但病史隐匿性极强。输血科也将会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,一如既往地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线索,协助临床拨开迷雾见明月,共同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供稿:输血科 倪丽娜 安常娟